探秘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—— 解读大地的地质密码之第一期:初识雅丹
来源: 作者:封志勇 时间:2025/08/20
引言:广袤无垠的西北大地,隐藏着无数自然奇观,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便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。它宛如一座神秘的天然地质博物馆,静静诉说着地球亿万年的沧桑变迁。现在让我们一同踏入这片神奇之地,开启地质探秘之旅。
“雅丹”一词的由来:雅丹地貌通常被认为是风蚀地貌类型的典型代表,也有人认为是干旱区特有的风水复合侵蚀地貌类型。1899-1901年,瑞典探险家斯文·赫定在中国罗布泊进行考察。考察过程中,斯文·赫定在罗布泊附近的孔雀河两岸看见了一种特殊的“台地”,并向他的维吾尔族向导问起这种地貌类型的名字,斯文·赫定则根据其读音写为“yardang”,该词在维吾尔语中的原意是“具有陡壁的小丘”。1903年斯文·赫定在此次考察报告《中亚和西藏》中,提到了这种特殊地貌的命名过程(Hedin,1903)。在其此后的诸多著作中,都提到了“yardang”一词,其中在《游移的湖》中对其形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:这些雅丹越来越高,形态也越来越精彩,如桌状、飞碟、雕塑、塔形、城墙状、古屋、壁垒、卧狮、伏龙、狮身人面像和睡犬等(Hedin,1940)。
斯文·赫定与他的著作
随着该著作被译为多国语言,在全球广泛流传,很多地质地理学者也逐渐接受了“yardang”这一地貌名词,并将与此相似的地貌类型称为“yardang”。斯文·赫定的著作中最早被翻译成中文的是《我的探险生涯》,李述礼根据德译本做了翻译(斯文·赫定等,1934),孙仲宽则根据其英译本翻译了此书(斯文·赫定等,2010),在这两本书中,都提到了“雅尔丹”一词,这也许是该词最早出现于中文图书中。据目前所查到的文献资料来看,国内最早使用“雅丹”一词是在1936年陈宗器发表于《地理学报》的《罗布淖尔和罗布荒漠》一文。在该文中将现在所说的雅丹地貌分为迈赛、雅丹和白龙堆三种。此后“雅丹”一词也逐渐被国内学者所接受,成为此类特定地貌的称谓。
中国现代地磁学奠基人-陈宗器
这期我们一同探寻了“雅丹”一词的由来,下期将带您走进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,详解其成立历程、所处地理位置及独特的地貌特色。
参考文献:
[1]屈建军 牛清河 高德祥.敦煌雅丹地貌形成发育过程图谱.雅丹地貌研究史,2014.4(1):1-4.